盐碱地,通常指那些含盐量超过 0.1% 的特殊土壤。根据含盐量的不同,又可细分为轻度、中度和重度盐碱地。其中,轻度盐碱地的含盐量在 0.1%-0.3%,这类土地比较适宜进行粮食作物种植;中度盐碱地含盐量在 0.3%-0.6%,发展耐盐碱特色牧草为主的生态草牧业是个不错的选择;而含盐量大于 0.6% 的重度盐碱地,则更适合发展设施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。 在我国,目前针对盐碱地的治理,主要有 “以地适种” 和 “以种适地” 这两种重要模式。 “以地适种” 模式,核心在于改良盐碱地的土壤质量,让土地变得适合植物生长。它主要通过物理、化学和生物这三种方式来降低土壤含盐量,增加土壤营养。 在实际的盐碱地治理过程中,由于治理周期长、难度大,而且还容易反复,所以这三种方法往往是组合使用的。比如在东部滨海盐碱地,人们采用暗管排盐工程技术模式,利用铺设地下暗管,把土壤中的盐分和多余水分排出去;东北苏打盐碱地,则通过添加石膏或有机酸类等酸性土壤改良剂,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;在西北干旱绿洲区盐碱地,膜下滴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,不仅节约用水,还能有效控制土壤盐分。 从具体的技术手段来看,可以分为物理防治、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三种手段。 01 物理防治 物理治理主要采用暗管排盐技术和节水控盐技术,通过平整土地、地表覆盖等措施,改善土壤结构,增强土壤的渗透性,减少水分蒸发,提高盐分淋洗效率,再利用淡水把盐分排出土体。 02 化学防治 化学治理则是向盐碱地加入磷石膏、腐植酸、过磷酸钙、氯化钙等土壤改良剂,通过离子交换降低土壤对钠离子的吸附,从而降低土壤的 pH 值。 0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依靠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,对盐分进行吸收、转化和转运。 卡地夫的微生物菌剂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其富含多种有益微生物,如EM菌、哈茨木霉菌、细黄链霉菌等,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代谢,能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,增加土壤肥力,还能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,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。 同时搭配卡地夫生根剂使用,生根剂中含有腐植酸、寡肽氨基酸、进口生物刺激素、免疫球蛋白、进口生根因子及多种大中微量元素,可以刺激植物根系细胞的分裂和生长,使植物根系更加发达,增强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,提高植物在盐碱地中的生存能力和抗逆性,从而更好地适应盐碱地的恶劣环境 。 “以种适地” 模式,重点是培育耐盐碱的作物品种,让植物去适应现有的盐碱地土壤资源。培育耐盐碱作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需要经过筛选耐盐碱种质、盐碱处理试验、遗传改良、分子标记选择、田间试验和优选、品种推广等六个步骤,其中,遗传改良和优选*为关键。 目前,玉米、小麦、水稻、大豆这四大主粮作物,耐盐碱能力相对较弱,开发出的耐盐碱品种主要种植在低度盐碱地。不过,像水稻的四倍体野生稻、野生海水稻,以及野生大豆等,它们的耐盐能力较强,只是距离大规模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。 据全国土壤调查统计,我国现有盐碱地耕地 1.14 亿亩。按照治理后的盐碱地亩均增产 200 斤来算,这 1.14 亿亩盐碱地耕地每年能增产 228 亿斤,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.5%,这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,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这两种治理模式齐头并进,为我国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。